书架 | 找书

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/免费阅读/现代 易中天/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17-12-17 23:32 /战争小说 / 编辑:诗晴
小说主人公是拜占庭,罗马,惠能的小说叫《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》,是作者易中天倾心创作的一本奇幻、魔法、军事类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弘忍也立即明柏:禅宗六祖,非他莫属。 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。弘忍还说,初祖西来,无人相信,这才以此为...

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

阅读指数:10分

更新时间:11-28 15:10:28

连载情况: 全本

《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》在线阅读

《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》精彩预览

弘忍也立即明:禅宗六祖,非他莫属。

于是当即传他钵盂和袈裟。弘忍还说,初祖西来,无人相信,这才以此为信物。现在立足已稳,不可再传。钵本是争端,传命若悬丝。此处不可久留,走!

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。

上船以,惠能说:和尚请坐,子摇橹。

弘忍不肯。他说:本该我来度你。

这又是一语双关。佛家讲慈航普度,度人是为师的职责所在。度与渡谐音。渡惠能过江,就是度他到彼岸。

惠能却说:迷时师度,悟了自度。

意思也很清楚:我不明的时候,谢老师度我。现在已经开悟,当然自己度自己。

这话很对。觉悟,毕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。

弘忍连连点头,一声叹:是这样,正是这样!三年以我会圆,佛法就靠你弘扬了!

没有史料记载惠能如何回答,只知辞别恩师,惠能一路南行,然隐姓埋名,潜伏下来,直到他认为时机成熟之才公开亮明份。那时,阿拉伯人早就告别了四大哈里发时代,伍麦叶王朝也已经建立十五年。

惠能现是在广州法寺。

那天,寺庙里面的幡(旗帜)翩然起舞。

据明万历年间刊本《六祖大师法坛经》。《坛经》全称《南宗顿最上大乘诃般若波罗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》,记载六祖惠能得法、传宗、言等等事迹,行由、般若、决疑、定慧、妙行、忏悔、机缘、顿渐、护法、付嘱十品。

刚刚听完住持印宗法师讲《涅槃经》的一众僧人,地讨论这个问题。

问:幡是无情物(没有意识),怎么会

答:风吹幡

又问:风也是无情物,怎么会

有人说:因缘和。

也有人说:幡不,风自

这时,惠能从人群中站了出来,对众僧一声断喝:什么风,什么幡,都不过是你们心

正在一旁休息的印宗法师大吃一惊。他客客气气地把惠能请方丈,继续探讨风幡问题。惠能从容不迫,将原理慢慢来。印宗越听越入迷,竟不知不觉站起来说:早就风闻五祖的法嗣到了岭南,莫非就是行者您?

惠能说:不敢。

印宗说:请出示钵,以告众人。

惠能这才把钵拿了出来,印宗则为惠能剃度,然拜惠能为师。此,惠能在岭南升坛、说法、收徒,创立了禅宗的南宗,以神秀为代表的一派则称为北宗。

这时,距离玄奘法师回到安三十一年,距离惠能到黄梅双峰山拜见弘忍十五年。想当初,惠能曾对弘忍说,人有南北,佛没有,何曾料到禅宗却会分南北呢?[17]

的禅宗也只有法嗣,不传钵。是,南宗和北宗都自称正宗,如果一定要以钵为证,岂不会祸起萧墙大打出手?相反,不传钵,接班的人数就不受限制,必将有利佛法的弘扬。更何况,本来无一物,要什么钵呢?

事实上,六祖之,法嗣就不再一脉单传,甚至还各自开宗立派。也不称祖,称世,包括四祖和五祖旁出的(见上页表,面提到的人物关系亦见此表)。可以说,从菩提达到六祖惠能,相当于阿拉伯人的四大哈里发,北宗和南宗则相当于伍麦叶和阿巴斯王朝。只不过,禅宗的伍麦叶和阿巴斯是同时并存,至少开始的时候是这样。

然而最终风行于中华大地的却是南宗,来人们说到禅宗指的也是它。南宗与禅宗而为一,提到北宗时才需要特别加以说明。这样看,惠能其实是中土禅宗的初祖,因此也只有记录惠能言论的著作才做经,即《六祖坛经》。

这可是佛祖才能享受的待遇。

那么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立地成佛

南宗的优越,在主张顿悟。

顿悟和渐悟,是南北宗本分歧所在。简单地说,即神秀主张“渐入佳境”,惠能主张“立地成佛”。由于主张慢慢修成正果,所以要“时时勤拂拭”。相反,既然认为可以一步到位,当然要说“本来无一物”了。

显然,这里没有是非对错。惠能也说,本来正并无顿悟和渐悟之分,只不过人与人有个差异。有的捷,有的迟钝。迟钝的人修渐,循序渐捷的人修顿,立竿见影。但只要自识本心,自见本,即无差别。[18]

这是很实在的说法。可惜没人承认自己迟钝,大家也都希望速成,南宗作为顿当然大受欢

问题是,顿悟成佛有可能吗?

小乘佛说No,大乘佛说行。

乘(Yāna)音译衍那,梵文的本义为路,汉语的本义为车辆,在佛中指抵达彼岸的方法和途径。不过,小乘和大乘的主要区别不在运载工,而在奋斗目标。者追个人解脱,者宣传普度众生。因此,者认为自己的路和事业都大,自称大乘(Mahāyāna,音译诃衍那),而把者称为小乘(Hīnayāna,音译希那衍那)。

当然,者并不认账,他们自称上座部。

看来,大乘主张兼济天下,小乘主张独善其。这当然无可无不可。但不管怎么说,普度众生毕竟功德无量。小乘即不肯做,也不至于反对,为什么不能同意呢?

关键在佛

(Buddhatā)原指佛陀本,也如来,是人与佛的本质区别——佛的本是佛,人的本是人。佛既然是佛的,就不可能是人的。否则佛与人有何区别,我们又为什么要拜佛?因此小乘佛认为,人不可能成佛,也不可能度别人,最多只能修罗汉果,把自己解脱出来。

据明代董其昌楷书《金刚般若波罗经》清拓本。《金刚经》是大乘佛般若部经典之一,在五祖弘忍、六祖惠能的禅宗有极高地位。成书于公元494年间,从古印度传入中国,自东晋到唐有六种译本,流传最广的是鸠罗什译《金刚般若波罗经》,及玄奘译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经》。

大乘佛却认为,这种境界实在不高。学佛,就得修持佛果。即一下子达不到佛的果位,也可以争取做佛的“候补委员”——菩萨。取法乎上,仅得乎中。如果奋斗目标定得那么低,不好阿罗汉果也修不成。

何况罗汉也不是众生。这就是说,人可以改造,佛与人也并非截然对立。相反,通过修行和努,人能够逐渐向佛靠拢,先修成阿罗汉,再修成菩萨,最成佛。如果不承认这一点,那么,就连小乘佛也不能成立。

问题在于,人又为什么能够向佛靠拢?

也只能承认:人中原本就有佛,只不过没有被发现和开发出来。但作为可能,它是存在的。当它因佛的修行而被引发时,就能够成为罗汉,甚至菩萨。如果还能够全部引发,圆显现,那就是佛了。[19]

因此,必须修订对佛的定义:佛是佛陀本,也是成佛的可能。它存在于一切生命中,犹如尚未生发芽开花结果的种子。唯其如此,创立佛才有意义,普度众生才不是骗局,建立佛国净土才不会永无期

于是大乘佛宣布:一切众生,悉有佛。[20]

(11 / 27)
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

易中天中 华史卷十四:禅宗兴起(出书版)

作者:易中天
类型:战争小说
完结:
时间:2017-12-17 23:32

大家正在读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16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(台湾版)

联系客服:mail